一、 以人為本
       在使用者經驗中,觀察的目的是從人在脈絡中的行為發現潛在的真實需求。這樣的發現除了可以推導出新設計,更可以協助改善就設計。不要為了急著尋找環境中的設計缺失而忽略了「人」,要訓練自己時時刻刻都以人為中心。
 
二、信任直覺
      人是習慣的生物,與習慣不同的陌生的人事物原本就會自動吸引我們的注意。敏銳的直覺是觀察力的基礎。訓練自己注意並記下那些自動吸引注意的有趣現象。
 
三、 跳脫習慣
       人的注意力資源非常有限,環境中與個人生活與工作任務無關的細節經常被忽略。除了信任直覺,還要訓練自己跳多習慣,像未曾習慣過一樣注意那些平時被忽略的細節。
 
四、 維持客觀
       觀察是由證據和推論組成的,而人在觀察時總是會在下意識自動做出許多推論。當你覺得你「看到」什麼的時候,其實已經是一種推論了。要確認觀察的效度,就要訓練自己區分證據和推論
 
五、保持好奇
      「想要了解人」的好奇心是讓你注意到別人會忽略的細節的重要關鍵。如果沒有好奇心,只是機械性地操作各種方法,你還是不會知道要注意什麼,又該深入探究什麼。訓練自己關心那些平時從身邊走過你也不太會注意的陌生人
 
六、運用知識
      每個人的專業背景不同,感興趣的現象也不一樣。知識就像濾鏡,讓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細節,副作用則是讓你漏掉一些別人看得到細節。訓練自己找出與自身專業有關連的線索,但不要只注意那些。
 
七、注意脈絡
      行為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產物。想了解一個人的行為,必須了解行為發生的脈絡。想了脈絡中的細節。亦需了解那些細節是為了怎樣的行為設計的。訓練自己同時注意人與脈絡,以及兩者間的關聯。
 
八、隨機應變
      觀察不只是拿著相機與筆記本紀錄,更沒有標準程序。有時旁聽一段對話,或主動詢問,或注意行為對環境造成的改變,都有助於你了解眼前的現象。不要死板地被動紀錄,要訓練自己彈性運用各種方法主動探索
 
九、善用工具
      人的記憶並不可靠。如果觀察時沒有即時記錄,事後回憶不僅不會精確,還會夾雜著許多推論。觀察時盡量用各種工具保留細節,例如攝影機、相機、錄音機、手機、筆記本等等。訓練自己熟悉這些工具的特性並善加利用
 
十、記錄自己
      置身於有豐富刺激的環境中往往會讓我們聯想相關的過去經驗,或是產生一些新想法。這些經驗與想法本身也是觀察的一部分。只要你能觀察外在的現象的一致原則來處理,它們同樣是有價值的發現。訓練自己記下在觀察過程中想到的事
 
 
 
 
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任我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